【探月創舉】嫦娥四號團隊證實 月球背面幔源物質含橄欖石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19/05/16 13:56

最後更新: 2019/05/16 14:02

分享:

分享:

英國《自然》雜誌15日指出,「嫦娥四號」團隊日前發現,在其著陸區的月壤物質中,橄欖石相對含量最高、低鈣輝石次之、僅含有很少量的高鈣輝石。研究相信,相關礦物組合或源於月幔的深部物質,並為月球岩漿海理論提供支持,證明岩漿海假說可用來描述月球的早期進化史。

中國登月探測器「嫦娥四號」今年1月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SPA)着陸,該盆地同時擁有太陽系已知其中一個最大的隕石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春來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光譜數據,發現該領域月壤物質,與月球正面月海玄武岩質的月壤物質有明顯差別。

李春來表示,嫦娥四號的著陸區位於月球最古老的撞擊盆地,月殼早已減薄或完全剝離。而且有充足證據表明,嫦娥四號的分析對象是因為小天體撞擊而挖掘、拋射到表面的月幔物質。因此,分析發現的礦物組合很可能代表了源於月幔的深部物質,從而證實月幔富含橄欖石。

他又表示,研究結果為月球岩漿海理論提供支持,並證明岩漿海假說可以用來描述月球的早期進化史。據了解,月球岩漿海是指大撞擊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因而假設原始月球是與天體忒亞(Theia)相撞後,完全熔化所形成的。

研究支持月球岩漿海理論

關於月球起源的一個重要假說,「月殼是由岩漿洋中較輕的斜長石組分上浮結晶形成。月幔是橄欖石、輝石等較重的礦物下沈形成。」這個關於月幔物質組成的推論之前都沒被證實。

「嫦娥四號」探測器2019年1月3日著陸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坑內,所攜帶的玉兔二號巡視器駛抵月背表面。隨後,玉兔二號的紅外成像光譜儀成功獲取了著陸區探測點的高質量光譜數據。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